在场站鸟撞防治中心,杨荣给飞行员讲解防鸟撞专业知识。张海深 摄
倾心带教,他是官兵身边的“鸟类百科全书”
“黑尾蜡嘴雀”“三道眉草鹀”……说起驻地的鸟类,杨荣如数家珍,一个个专业名词脱口而出。在官兵心目中,杨荣就是一部“鸟类百科全书”。不论机场出现什么陌生的鸟类,大家都第一时间找杨博士讨教。即便没有照片,仅凭简单的描述,杨荣也大都准确“猜”出鸟的名字。
“驱鸟兵首先要熟悉鸟。”杨荣经常跟身边的战士这样说。每个月,他还挎上相机、望远镜等设备,带领驱鸟兵调研机场附近鸟情。
驱鸟班中士李贺龙介绍,自己刚干驱鸟工作的时候,只知道大鸟、小鸟,黑鸟、白鸟,跟着杨博士在野外跑了几次后,对鸟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起机场附近活动的鸟类来也是“门儿清”。
鸟情调查是开展鸟撞防治工作的基础。19年的工作实践让杨荣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摸清机场的地理环境、飞行特点、驱鸟办法,一个机场一个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驱鸟策略。
一次鸟情调查,杨荣发现机场西头约1000米处,新挖出3个水塘。他赶紧组织战士测量,发现水深只有10厘米左右。
回到连里,杨荣找到上士叶盛青说:“飞行日要在新水塘边增派专人驱鸟。”“机场周围水塘那么多,有啥大惊小怪的?”叶盛青不解地问。
“其他水塘水深超过60厘米,新水塘水浅,会吸引白鹭栖息,影响飞行安全。”一席话解开了叶盛青的疑惑。当他在池塘边亲眼看到白鹭频繁活动时,不由得向杨荣竖起大拇指,“博士水平就是不一般!”
在杨荣的带动下,驱鸟班人人都成了“鸟专家”。为了固化调研成果,杨博士还手把手教战士们制作标本。在场站鸟撞防治中心的7个大玻璃柜里,陈列着50余种鸟类标本。
随着研究的扎实深入和工作的成效明显,杨荣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兄弟部队经常邀请他授课。杨荣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关心驱鸟的人越多,我们的战机就越安全。”每次接到探讨驱鸟问题的电话,他始终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认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