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探访95岁的失散老红军孟绍金 曾追随贺龙战斗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记者柳军 通讯员田儒乾 杨来 发布:2016-09-02 08:51:3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贵州铜仁印江,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黔东小县城,即便它是红二、六军团的会师地,但在熙熙攘攘的过往岁月里,安居于群山环抱之中,仍然安详若处子。9月1日这天下午,记者的脚步追随着94岁失散老红军孟绍金的故事来到了这里。

孟绍金,1922年11月出生在印江县沙子坝镇池坝村,1934年6月,由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来到沙子坡镇。红军的到来,改变了这块土地上很多人的生活,这其中,包括孟绍金。

“你是怎么想到要加入红军的?”记者开门见山。“有一些红军住在我们村子里,刚开始我们很害怕,但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胳腮胡子,嘴里含根烟杆,他组织大家开会,讲要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救贫。我一听,那倒安逸,我就参加了。”

孟绍金口中“含根烟杆的胳腮胡子”就是当时的红三军军长贺龙。记者在采访中孟老时,他也一直拿着一只烟斗,并要不时地抽上几口。

十多岁的孟绍金与姐夫杨光贵等十多人一道参加沙子坡红军游击大队池坝游击队,孟绍金被编入印江独立团,为红军带路,帮军队运送物资。当时游击队员没有几支枪,都用马刀和梭标等当武器,他先后与部队到沿河白石溪、刀坝、杨家坪等地镇压土豪劣绅、打击白军和给红三军打给养。

1934年10月中旬,谷子已经收割完毕,孟绍金等在团长张君望的带领下,到下六井溪一带打给养。200余人向中坝杨家坪进发,当部队打到粮食,顺坡而下,到烂坝沟时突遇敌人袭击。“只听见一阵锣响,周围山头到处呼应,枪声喊声响成一片。”孟绍金回忆,“原来是黔军大部队和当地民团,想把我们围歼于烂坝沟。”“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敌人居高临下,一会儿就死一大片,团长也被打死了,队伍打散了,我跑到山上之后便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红军离开印江后,国民党还乡团、清乡队和土豪劣绅又回来了,开始迫害参加过红军的游击队人员,我父亲便外出四处躲避,在外躲藏近半年之久,后回来跟随伯叔们学打铁做手工为生,直到解放”。孟绍金的大儿子孟守平接过老人的话头,“解放后,父亲参加过土改运动, 1957年到县林业部门工作。1961年机关干部大规模压缩,父亲自愿申请回家劳动。1986年,在党的政策关怀下,被确认为“红军失散人员”,开始享受政府优抚政策和待遇。去年不小心摔断了腿,不能走路了,每次看到你们穿军装的部队人员来看望他都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不忘记他。”

采访中记者还得知,这些年,老人经常念叨的是“红军”二字。记者更想一探究竟,因为在记者的心里,本就有着太多关于当年那些失散红军的不解之结。“那一仗太惨了,我们死了100多人,部队被打散了。等我从森林里边出来,部队已不知去向,身边没有一个人,我也不知道从哪儿去追赶。”老人艰难地正了正身子。“我父亲一生很平静,从来不求名利,当过乡组宣委,也代理过村支部书记,但后来还是为了我们几个子女,回到了家中。”孟绍金老人的长子孟守平感慨地说。

然而,老人的内心似乎并未平静。记者在临别之时,照例请老人留下他风雨人生的心灵独白,老人激动地写下了“我是红军”四个大字。那一刻,记者看见孟老的手在颤抖,可笔落字成的时候,老人却开怀地笑了,笑容是那样的轻松,还带着些豪放。

看着面前静静流淌的印江河,看着孟老身后的那株不老槐树,还有那把已坐了多年的藤椅,记者在心里暗暗祝福,愿孟绍金老红军吉祥安康!

(记者柳军 通讯员田儒乾 杨来报道)

1 2 3 4 5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