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群岛战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毛泽东称赞——
“人民海军首次英勇战例”
■薛闫兴
改进武器装备后的“先锋”号木壳炮艇
1950年5月25日至8月4日,我第15兵团14军131师两个团、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其他配属部队,以5艘炮艇、16艘登陆舰艇和8艘运输船的兵力,历经数十次战斗,重创拥有美制舰艇30多艘、总吨位数百倍于我的万山群岛国民党守军,使其撤回台湾,一举解放万山群岛和广东沿海全部岛屿。此役是人民海军建立后协同陆军进行的首次登陆战役,也是海军第一次海战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海军和守岛部队,为我陆海联合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分析形势,果断决策。为完成解放万山群岛的任务,第15兵团指挥部认真分析战前敌我形势。在作战时机方面,基于敌我实际,指挥部认为,守岛国民党军虽装备精良,但大多是刚从海南岛溃逃回撤之敌,立足未稳、士气低落、建制杂乱,难以形成统一指挥。我军虽缺乏海战经验,但拥有一定数量舰艇,地面部队战斗力较强,且有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因此,第15兵团指挥部定下“趁敌立足未稳,早打快打”的作战决心。在夺占目标方面,指挥部认为万山群岛各岛之间距离较近,加之敌舰艇较多,海上作战力量较强,守敌海陆火力对我航渡和攻岛夺岛作战行动威胁较大。为此,第15兵团指挥部确立“奔袭军舰,逐岛攻击,依岛攻岛,稳步推进”的作战方案。基于以上决心、方案,各参战部队迅速完成登陆前各项准备工作和短期休整,为发起战役打好基础。
扬长避短,巧用战术。万山群岛战役中,第15兵团融会贯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作战指导思想,将我军善于奔袭、近战和夜战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使此役成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典型战例。
突然奔袭乱敌。《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在敌优我劣的不利态势下,以突然袭击攻敌不备,是万山群岛战役胜利的关键。5月25日凌晨,在首战垃圾尾岛作战中,担任掩护任务的“解放”号炮艇在后续舰艇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身隐蔽冲进港口,对国民党海军第3舰队旗舰“太和”号护航驱逐舰发起突袭。“解放”号这艘排水量只有28吨的小炮艇,打得满载排水量1520吨的“太和”号和满载排水量4080吨的登陆舰“中海”号燃起大火,致使国民党海军第3舰队代司令兼万山防卫司令齐鸿章受重伤,港内敌舰艇仓皇外逃。
巧妙设伏诱敌。以小艇战胜大舰,重在发挥小艇机动灵活和陆海协同的整体作战效能,预设伏兵、诱敌入伏,歼敌于运动中。6月27日,在查明三门岛附近海域敌舰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我江防部队舰艇借助夜暗驶抵三门岛海湾隐蔽待机,设下伏兵,与三门岛岛上炮兵部队一起密切监视敌动向,待敌舰艇进入伏击圈后,舰艇与岛上炮兵密切配合开火,以“国楚”号登陆舰中弹1发,3人负伤的极小代价,击沉、击伤敌舰艇6艘。
近战夜战歼敌。作战中,我陆海军都非常善于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歼敌。5月25日,我“奋斗”号炮艇勇敢靠近遭遇的敌26号炮艇,实施猛烈射击,甚至将手榴弹投向敌艇,最终将其击沉。5月30日,面对国民党海军4艘舰艇对三角山岛的炮击,我守岛部队沉着应战,待敌逼近至两海里(3.704公里)时,猛烈开火,击伤敌舰艇3艘。“解放”号炮艇之所以能顺利驶进停泊着30多艘敌舰艇的港口,正是借助黎明前的暗夜,使敌摸不清我虚实,对敌实施近战突袭。当时仅装备有13毫米口径机枪的“先锋”号木壳炮艇也是趁天色未明,并借助敌将其误认为己方炮艇、用信号灯发来联络信号的有利时机,全速逼近国民党海军25号炮艇并猛烈开火,采取投掷手榴弹、跳帮近战的方式,击毙敌艇长,使25号艇严重受损而沉没。
吸取教训,措施高效。万山群岛战役中,各级指挥员及时总结作战经验教训,针对性制定有效措施,及时确定正确作战方案,确保战役取得胜利。
在突袭垃圾尾岛和解放大、小万山岛后,第15兵团充分吸取垃圾尾海战中,由于舰艇协同不周而失去联系的教训,组成由步兵部队、炮兵部队和舰艇部队指挥员组成的联合指挥机构,加强渡海登岛作战中的统一指挥。
为加强侦察,在攻占隘洲岛后,我军随即设置多个观察哨所,经10多天反复侦察,准确掌握国民党海军舰艇活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夜暗设伏、诱敌靠近、海陆集火射击”的作战方案。
舰艇部队及时调整军政干部,充实战斗骨干,并在4艘舰艇上架设山炮或57毫米战防炮,在1艘趸船上架设100毫米加农炮,以拖船拖带机动作战,最大限度提升舰艇火力和机动力。陆军守岛部队加强已占领岛屿上的火力,为第三阶段设伏诱敌靠近、陆海联合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万山群岛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依托万山群岛、封锁珠江口、策应内地叛乱、反攻大陆”的美梦,为珠江口构筑坚固屏障,巩固了新中国的海防,为我军陆海联合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毛泽东同志对此役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人民海军首次英勇战例,应予表扬。”
(《中国国防报》2020年6月1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