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这件防寒衣 不知温暖过多少红军战士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于潇 发布:2016-10-09 10:55:48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360°环物演示→点击播放】

文物:防寒衣

规格:长约58厘米,宽约60厘米。

材质:布、棉,由线缝制而成。

这是一件层层补丁的防寒衣,该防寒衣的材质为布、棉,由线缝制而成,多处破损,长约58厘米,宽约60厘米。红军穿越的草地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素有“死亡之地”的称呼,在当地,即便是有经验的牧民也不敢在雨季涉足。雨季的草地水多泥深,天气恶劣,经常狂风暴雨和冰雹。由于红军穿越草地时各种准备并不充分,多数同志都是单衣单裤,有这样一件像样的防寒衣已经实属不易,而且通常都要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最大,仅以第三次过草地统计即损失近7000人。

在死亡之地穿行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沼泽生长的植被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据当地居民以及党史专家介绍,大草地素有“死亡之地”的称呼,在当地,即便是有经验的牧民也不敢在5-8月的雨季涉足。红军过草地时正值雨季,沼泽地、寒冷的气候都能成为致命杀手,加上缺衣少粮,红军过草地堪比“九死一生”。

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据老红军和当地农牧民回忆,1935年夏天,这片草地上,雨水极多,几乎天天都在下大雨、暴雨,有时还在下冰雹、大雪。开国中将顿星云进入草地时,所在的红二军团六师十六团仍然担负后卫和收容任务。他在回忆文章中记载了遭遇暴风雪的情形:“忽然从西北方向漫起一股黑云,天气骤变,乌云盖顶。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躲避,就狂风大作,暴雨倾泻。汤成功政委跟我打了个招呼,就冲向前去,照顾前面的队伍去了。我赶忙叫大家停下来躲避。一阵狂风扫地刮来,只见许多病弱的同志,接连被刮倒在地上。 狂风如同暴发的山洪,裹着他们在地上翻滚,直向山脚卷去。好多同志伸手去抓他们,也被狂风卷了下去。 风在山顶旋着、嚎叫着,茶盅大的冰雹,噼哩啪啦砸下来。山上溜滑,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喘不上气,站不住脚。同志们都赶紧爬到树杈子下、山窝窝里躲起来。团部卫生队长陈友才和警卫排长齐娃, 把随身带的一个小帐篷,连忙在一棵大树下支了起来。我们十几个人赶紧移到树底下, 紧挨着坐在帐篷里。 冰雹夹着雨水, 仍是下个不停, 衣服湿透了,久饿的身子,抗不住寒冷。齐娃就爬到外面,拣回一些湿树枝,好不容易生起一堆火来,一面取暖,一面召唤在风雨里挣扎的同志。我们又用茶缸子接雨水,把剩下的辣椒粉和一点生姜,放在一起熬着,准备给抢救回来的同志们喝。 接着,我们十几个人,又走出帐篷,在风雨、冰雹、闪电中寻找走散了的战友。 不多一会,找回来了几十个伤病员。他们都冻得直磕牙齿,有的昏迷不醒。抬到火堆旁,喝了点姜汤,才渐渐有了生气。”

风雨浸衣骨更硬

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根本不够几万人穿,有些战士只能穿草鞋,甚至光脚行军。根据杨成武《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一文中记载,当主席询问部队的思想情况和过草地物质准备时,他向主席报告:“部队的情绪很高,大家一致坚决拥护中央过草地北上抗日的决定,只要中央、主席一下命令,我们就坚决向草地进军。我们早就有过草地的思想准备,省吃俭用存下了一些粮食,沿途采摘些野菜,估计可以捱过草地。只是衣服成问题,每人只有两套单衣,恐怕抵御不了草地的严寒。”主席恳切地、着重地嘱咐,“要尽量想办法多准备些粮食和衣服,减少草地行军的困难!”

为作好过草地的准备,缝衣针成为当时重要的战斗物资。红四方面军老红军杨天贵回忆,“要我们每个人在二十天内完成六双草鞋(三双用牛皮做)、三双袜套、一个羊皮坎肩、一双羊皮手套和皮帽耳朵,并且还要把过去发给的已经裁好的单军衣全部缝好。这可抓瞎啦,没有针,用什么缝衣服?向群众借吧,当地的藏民因受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早都跑了个一干二净。全连同志同志从自己的口袋里、小包袱里翻遍了,才凑起来四根针。这四根针就成了我们这一百多人的宝贝疙瘩了。全连能不能按期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好好地分配、使用和爱护这四根针了。连里把这四针分给三个排各一根,余下的一根给连部和伙房合用。同时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军人大会,连长和指导员在会上再三嘱咐大家要好好保管使用,并且宣布了一项纪律:谁要是损坏或是丢掉了,就要受到严厉的处分。其实不用连长、指导员讲,每个人的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几天来,无论谁使用针,大家总是互相提醒:‘千万要小心啊,可别给弄坏了。’”对女战士而言,铁针更是她们随身携带、小心保护的珍品。有了“铁针”,女战士就可以用灵巧的手缝补战士们的衣服、鞋袜,以抵御草地的严寒。为了保护好“铁针”,女战士们还专门开会规定,谁丢失或弄断了“铁针”,就要受处分。

在严寒下,夜宿对红军是一个极大考验。由于缺少保暖,第二天队伍结集时,一些战士躺在地上再也无法醒来。据老红军回忆,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永久长眠。但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依然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草地,红军面临的最大敌人不仅是沼泽、严寒,还有饥饿的折磨。据松潘县退休党史专家杨继宗介绍,当时毛尔盖以及周边区域,多数群众都跑了,很少有粮食留下来。因此,红军等待了一个多月时间。“这也是在等待地里的青稞成熟。”一些红军将领的回忆录都证实:进入草地前一个多月里,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

红六军团保卫局的七名战士过草地时掉队,由于已断粮好几天,身体快垮下来了。他们分头采了一些野菜,但分不清哪些有毒,决定选一人尝出无毒野菜。四名党员要求先尝,三位入党积极分子也要尝,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最后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年轻、抵抗力最强的23岁战士陈云开先尝。当陈云开品尝到第七种野菜时,中毒晕了过去,经战友抢救未有大碍。而战友们吃了无毒的野菜,终于走出草地。

长征时,杨以山是红四方面军总部供给处军需股股长,在葛曲河设兵站。朱德总司令把他叫去说:“这个任务很重要,我们后卫还有几万红军,总指挥部决定将四方面军所有驮帐篷、驮行李的□牛留下来,供应后卫部队。从这里走出草地还得六天,咱们每人每天发的牛羊肉,连皮带肉不能超过一斤,其余的都留下。否则后卫部队就过不了草地。”朱德还特别交代杨以山:“羊子杀了用开水烫,牛皮用火烧,肠肚也要吃掉。”

向守志上将回忆,“红一方面军过草地走的是‘一’字路,我们红四方面军走的是‘之’字路,多走了两次冤枉路。”翻过雪山,第三次看到草地,绿茵依旧,一望无边。“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我们吸取了教训,每个人手上都拿了一根长长的棍子,既能探路,还能救人!我用自己的那根竹竿,前前后后救出了数十个陷入泥潭的战友。可来来回回数十万人,像梳子一样把草地梳了几遍,别说树皮树叶了,连草根几乎都被拔光吃光了。战士们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

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时,虽经多方努力,但只筹集到七八天的粮食。原计划10天后即可到达阿坝,由于沿途得不到粮食补充,干部、战士饿着肚子行军,体力极度虚弱,足足走了20多天才到达阿坝。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去,有的人坐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有的人睡在野草荒滩上,第二天别人来呼唤启程时,见他已经牺牲了。萧克回忆:“草地人烟稀少,即使有些村落,也没有多少粮食。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生,反动土司常常把牛羊牵走。四方面军走在前面,对后面虽有照顾,但他们自己也很困难。我们虽然努力准备粮食,常常不能完成计划。部队因缺粮疲劳,体力下降。……大家用野菜代粮,许多人牺牲在草地。”

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曾回忆:“深秋来临,寒风凛冽,我们身着单衣,在无垠的沼泽地里行军,两脚泡在又臭又冷的水里,粮食越来越少,不几天,我们就把刚进草地时带的一袋青稞面和一块鸡蛋大的盐巴吃光了。大家只得吃野菜,有的把脸都吃肿了。最后连野菜也不好找到,只好找来一些牛皮,把皮上的毛烧掉,用水煮着吃。”为了把牛皮鞋底制作成“美味佳肴”,女红军们还编了一首打油诗:“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

开国少将熊晃回忆红六军团过草地时感慨,那时的一颗粮食、一把野菜就象生命一样宝贵。为了走过漫长的、荒无人烟的草地,出发前部队筹了一些粮食,根据年龄、体力等情况,分给大家背。走了几天,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师长带头,让大家把所有的粮食拿出来平分。最初每隔一两天就分一次粮。开始是每人一碗,后来是半碗、小半碗……终于没的可分了,于是部队就只好用皮带、野菜来充饥 。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艰苦的草地行军中,红军指战员顶风雨、冒寒冷,忍饥挨饿,不顾疲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尽管数以百计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但他们的忠骨留在了草地上。

(文/于潇)

责任编辑:曹璇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