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六军团战士刘永珍长征时戴的军帽
文物:军帽
规格:直径约20厘米,帽檐长约20厘米、宽约6厘米,高度约8厘米。
该军帽为红军典型的军帽之一,灰色,八角,五角红星位于正中,有前帽檐。帽子直径约20厘米,帽檐长约20厘米、宽约6厘米,高度约8厘米。这个军帽是红六军团战士刘永珍在长征中一直戴的,陪他走过艰难险阻,长征胜利后,他将这个军帽珍藏起来,以作纪念。1955年,旅顺军事博物馆建馆,刘永珍将这顶心爱的军帽捐赠出来,1977年,根据总政治部文件,旅顺军事博物馆撤销,该馆文物全部移交给军博收藏。
红军的符号:红星八角帽
红军初创时期,由于游击战争条件十分艰苦困难,红军无力穿着统一的军装,各个部队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部分将士穿的是摘掉领章帽徽的原白军军服,还有穿工人装的、农民服的,甚至有人穿的是打土豪没收来的女人装。也有一小部分部队在缴获了一批布匹后,制作了红军自己的服装,帽子采用了列宁帽,一种大八角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立国后,在红都瑞金成立了红军学校。1932年初,刘伯承调入红校任校长,看到从各部队抽调来的学员着装乱七八糟,队列很不整齐,就把学校俱乐部主任赵品三找来说,指定他为学校设计一套校服。赵品三领命后,经仔细琢磨,觉得还是参照苏联红军的军装比较好,衣服采用套头紧口。关于帽子,考虑布琼尼式的军帽不适合我国南方气候,其他种类军帽多是白军用的,不便参照。部分学员戴的那种大八角帽帽形太大,不适合于中国人的身材和脸形。画了多张草图,确定采用八角式,以表示红军是工农的武装。不过,为了与中国人的脸形相配,就将帽型大大缩小,改变成小八角。衣服制好后,经试穿修改,请刘伯承校长来审定后,给全校教职员、学员每人做一套。红校学员的新式军装整齐划一,威武雄壮,很快引起了总部首长和各部队的注意。于是中央苏区各部队纷纷效法红军学校,穿上了同样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军装。
由于敌人的封锁,关山的阻隔以及条件所限,第四方面军的军装不可能与中央红军的完全一样。它的衣服颜色是深颜色的,帽子做成了大八角帽。尽管如此,军服型制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就这样,全国红军基本上完成了统一的军服着装。但是,由于两军帽子八角的大小差别较大,所以有了会师后出现的“大脑壳”“小脑壳”的称谓。
根据国防大学徐焰撰写的《长征中的衣食住行》,各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大都由苏区政府保障军服供应,样式都是仿苏俄红军的八角帽、列宁装,缀红色帽徽和领章。不过农村根据地多靠民众手工制衣,样式、颜色不完全规范。中央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3个月转战多已磨损。红军占领遵义后休整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行军9个月未能更换,到达陕北时多数人已衣衫褴褛。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后,进入荒凉的川康边藏区达一年多时间,布匹难得,指战员们用羊毛和牦牛皮自制毛衣、皮衣。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各部队人员服装颜色杂乱,但唯一统一的标志是仍戴着一顶红五星八角帽。
(文/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