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已书写了整整90个春秋。在这部恢宏精深的巨著中,解放军的摄影也理所当然地留下了从穿越硝烟,到苦难辉煌,到风生水起的篇章。我们把从红军时期直至新世纪的人民解放军的摄影作品呈现出来、联系起来,首先看到的就是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昂然奋进的清晰足迹。厚重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时代感给人以感染和震撼。摄影工作者用自己出色的努力,为人民军队的生活长廊增砖添瓦,为人民军队的历史代言立证,使得一部摄影史像洪钟大吕,在我们心头敲击有声。尽管,不同时代显现不同光彩,不同时代强调不同精神,不同时代造就不同英雄,不同时代也诞生不同艺术,但是,当他们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列队整装,站在各自位置上的每幅图片便都熠熠生辉,同时,一幅幅色彩各异的图片又从不同侧面构建起艺术的恢宏大厦,共同让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有声有色,气象万千。

【详细内容】

        纪实摄影,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因此才具有记录和保存的历史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
        人民军队的纪实摄影,首先是由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从活生生的军队生活中抓取的,凝聚着摄影家的智慧、勇敢、汗水,乃至鲜血。它反映了中国军人的现实本质,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生活原貌,记录了中国军人的可贵本色,而本质、本色,恰恰铸就它无可置疑的辉煌,一幅幅纪实作品自然成为留给历史的见证。

光影90年|硝烟散去,瞬间变为永恒

在战争年代里,一大批摄影工作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的为赢得战争胜利服务的目的,本着“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宗旨,深入第一线,与战士们并肩战斗,利用简陋的摄影器材,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有意义的瞬间,有目的地选择了有震撼力的画面,有系统地拍摄了许多至今仍令人赞叹的军旅纪实摄影作品。像石少华的《地雷战》、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王纯德的《公主屯阵地上》、杜海振的《登上新保安城头》、高帆的《攻击北流寺日军》、袁克忠的《夜攻单县》、郝世保的《淮海战场一角》等来自战火硝烟中的佳作,一直以来都作为纪实摄影的典范,珍藏在军旅摄影的史册之中。

光影90年|拥抱新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摄影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纷繁复杂、崭新动人的军事生活,为军队摄影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来不及拂去身上的硝烟,按捺不住胜利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在崭新的舞台尽情捕捉生动的镜头。尽管这一时期,有一些摄影工作者转到了新的岗位,甚至离开了部队,但同时又有一大批新的力量充实到军队的摄影队伍中来。安定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军事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广大摄影工作者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以主人的新姿态投入忘我的“战斗”。一大批摄影作品,犹如号角,嘹亮悦耳,高亢激越,宣告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传达了以战争和建设的凯歌为基调的充满自信和乐观的音响。解放军的纪实摄影张开双臂,拥抱多彩的生活。

光影90年|追随时代,寻求开放包容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组照(也叫系列摄影)的重视与运用,使得解放军的纪实摄影天地更宽,威力更大。由于系列摄影在理论上的提倡以及在实践中的互相影响,解放军摄影呈现出了可喜的现象。仅仅几年,人们就明显地看到了系列摄影无可替代的优势。王建民的《出征》、杨桂生的《在爱的海洋里》、韩悟平的《奉献岂止在战场》、王红的《蜜月只有一天》《飘扬的国旗》、张桐胜的《腾飞时刻》、柳军的《本色》、周朝荣的《94战洪图》、岱天荣的《中越边境大扫雷》、沈玲的《非典病房的一天》等等,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人的眼球。